关于霸凌现象,天下人都谴责。
不管是谁家的孩子,都不希望被欺负,要顺顺利利长大才好。
可是你想过没有,为什么一大群孩子之中,就你家孩子被欺负,又应该如何保护孩子才对。
孩子被欺负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需要父母尽早干预。
图片
01
在家被父母“欺负”的孩子,在外也容易被欺负。
看一个常见的场景:读小学的孩子,拿着试卷回家,高兴地说“我得了九十分”。
父亲随口就反驳:“怎么才九十分,是哪里丢了十分?”
父亲看了试卷,然后做出分析:“真的没有想到,错的都是很容易的题目。”
母亲回家了,接着来一句:“隔壁家亮亮,都得了一百分。就你这样,哎,不知道说什么才好。”
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,被父母一说,这就变得阴沉沉了。
从年龄结构看,孩子和父母相差二十多年,甚至三十多年。
从学识看,孩子在小学,父母起码是高中以上。
从对未来的前程看,父母是经历了社会的毒打,已经很清楚学历的重要性;孩子不懂,也不一定读书时,全力以赴。
父母不看自己和孩子的差异化,而完全凭借自己的理智,去说教孩子,无疑是给孩子狠狠地打击。
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指出:“人类做决策时,70%以上依赖的是情绪系统,而非理性系统。”
孩子需要一份好的情绪,而父母却给了一种理智的态度。这是父母居高临下,欺负了孩子。
对于多子女家庭,父母重男轻女,或者父母冷落某个孩子,父母动不动就扬起巴掌......但凡种种,都会让孩子战战兢兢,然后逼着自己变得很乖。
孩子在外头,也一直不敢抬头。因为他的潜意识里,自己一旦与人有冲突,回家就是一顿揍。
孩子长期在家,得不到需要的关爱,就会形成“受害者心态”。在任何地方,都觉得自己要被伤害。结果就是,怕什么,就来什么,还不得不承受下去。
图片
02
被父母保护太好的孩子,难以适应社会丛林法则。
有一个常见的效应,“花盆效应”。
我们把培育孩子,当成养花。总是每天看看花,精准地施肥、浇水。如果下雨,还把花盆搬到房子里。冬天,给花盆遮盖起来。
经历了各种保护的花,确实长得好。一旦主人连续几天不管,那就肯定是病恹恹的样子。
很多孩子,也如花一样。在家是小皇帝,大家都伺候着。
孩子在家,也横着来。但是出门去,外人是不会惯着他,因此一次次被欺负。
在宋代,宋英宗的女儿赵浅予,从小就被保护得好,在皇宫里,一点苦都没有吃过。
赵浅予被许配给才子、开国功臣的儿子王诜。
王诜本想自己参加科考,然后做大官。但是按照宋代的制度,做了驸马的男子,官位不能太大。因此,王诜很讨厌驸马这个身份,对赵浅予也是百般欺负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恶意,赵浅予不知道如何是好,只是一味地忍受。
直到赵浅予一病不起,皇室里的人,才知道真相。
俗话说:“不经一事,不长一智。”
父母什么事情都包揽了,不让儿女亲自去感受,那么儿女也不会有混社会的智慧。
可是儿女终究要离开父母的怀抱,不能一直是孩子。这就导致儿女成年后,要吃尽苦头,把之前没有吃过的苦,都来一遍。
外交家坎宁说过:“没有力量的意志就如同假装士兵的孩子。”
你别看孩子的家可以张牙舞爪,一出门就怂了,不知措施了。毫无混社会的方法,总是迷茫,惧怕,那也要被欺负。
图片
03
不懂“补偿性投射”的孩子,即便很优秀,也会被欺负。
有时候,你会发现,自己的孩子什么都没有做,也被人欺负了。
都没有招惹谁,为什么就有“仇家”呢?
在心理学上,有一个现象:“补偿性投射”。
其意思是说,一个普通的人,会对比自己更好的人,看不惯。产生要把对方拉下水的恶意。
“我的日子不好过,那也不要让你的日子好过”,这样的恶意,在心里,是人性的丑陋,还不会轻易说出来。
这样就不难理解了,一些成绩好的孩子,也被人拦住,各种欺负。直到孩子成绩变得糟糕,其他的孩子就得意了。
激发其他孩子恶意的根本,就是你家的孩子优秀,并且喜欢亮出自己的优秀面。
事实上,一些大人之间的聊天,也会对好孩子一顿夸,同时对不太好的孩子一顿批评。这时候,在一旁的孩子,就产生了感情的不平衡。被批的孩子,可能私下就对被夸的孩子形成恶意。
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:“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,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,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,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。”
大人作为教育孩子的成员,在鼓励人的时候,也不要打击人,告诉孩子判断是非,显得尤为重要。而这也是大人很缺乏的。
图片
04
面对孩子被欺负,不是大人之间争斗,维权,就好了。还是要从长计议,让孩子能够摆脱被欺负的各种可能。
古人云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
解读一个“善”字,对孩子的成长,特别有意义。
其一,引导孩子做一个善意的人,学会帮助他人,带着微笑与人交往。
其二,告诉孩子,要善于和人打交道。低调做人,不要炫耀,少开口反驳,多一些倾听等。
其三,带着孩子,走入混社会,学会如何处事。逐步让孩子独立起来,成熟起来。
其四,在孩子收到恶意的时候,不要马上和对方变成仇人,而是学会和谈,挽回孩子之间的关系。
孩子的安全,是家庭给的,学校给的,更是自己给的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盛达优配-安全股票配资公司-短期股票配资最简单三个技巧-专业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